關於主體性的哲學思考——兼談小學新語文教材特點
手機:M版 分類:創業學院 編輯:醉美人
一、實踐首先是主體的自身活動,是主體對客體的直接作用。就學習而言,就是學生在學,就是學生自己對知識的探究和追求,而傳統的應試教育則是把學生視為裝知識的容器,完成教學任務的關鍵是教師的備課和講課。備課,就是教師為學生“設計”好學習的“程序”,把知識“嚼爛”;講課,就是教師把設計好的知識程序“演”出來,就是教師用指頭摳出來“嚼爛”的知識塞進學生嘴裡,所謂好課、公開課就是比比誰演得好。這是一種否認主體性的教育。我們應該轉變一個觀念,即教學不是比誰“講得好”,而是要比誰的學生“做得好”。
二、實踐是人的自覺的能動的活動。我們常常把學生上課大膽積極發言看成是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這種外在的積極的活躍性並不是人實踐的能動性的本質,動物在一些活動過程中也可以表現出極大的興奮狀態。人的自覺的能動性的本質是人的實踐的目的性,目的性貫穿在人的整個實踐活動過程的始終,並且是人實踐活動的動力。其實,這就是我們老師們在天天說的“為什麼要學習”的問題。學習的目的才是能動性的根源。我們不難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語文學得好的孩子,或說作文比較好的孩子很大因素是自己“好”,能在“好”上下功夫,是所有教學的最高境界。
三、主體的能力是在實踐中獲得和發展的。表面上看,人的實踐活動的終極目的是為了認識和改造客體,目的是“果”,但是主體的能力卻是在獲取結果的過程中獲得的,因此,對學生的學習來說,學習的過程比結果更重要,現在都已經認識到“應試教育”的第一大弊端是“只為教知識而教”,但是還沒有認識到任何實踐活動都可以發展人的能力,我們在高舉“傳授知識、發展能力”的大旗時,是否存在着一種認為只有學習知識才能使智力和能力得到發展的片面認識呢?
四、人是藉助於工具來認識和改造客體的,使用工具,甚至是人與動物的一個根本區別。工具的使用,可以使人的主體能力和主體地位得以放大,從而加深和擴大了對客體的認識和改造範圍。因此,在學生的學習實踐活動中,應特別注重學習和掌握對工具的使用,並應把這一點看成是實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一個重要條件。
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並不是否認教師的主導作用,關鍵是對教師的主導作用怎麼理解,也就是說主導導什麼,導在什麼地方。教師的教是學生髮展的外因,外因是通過內因起作用的,因此,教師的主導一定要落在學生的主體身上,目的是有助於學生主體性的實現,而不是代替學生的實踐活動,更不是省略掉實踐的過程只呈現給學生結果。具體地說,教師的主導就是給學生創造實踐的條件和環境,就是讓學生自己“吃”,而不是“嚼”給學生吃,不但要讓學生自己嚼着“吃”,而且更要讓學生明白和體會到“嚼”着吃的好處,從而自己去找“食兒”吃(即目的性)。為了更好的說明主導與主體的關係,我們來打個比方:有一種探險類的體育項目就是駕馭着橡皮筏子在河中漂流。我們把漂流者看成是主體,客體是河流,漂流的過程就是實踐。那麼,教練呢?教練可以處在兩種位置上:一種是教練坐在舟中駕駛,帶着學生漂流:一種是教練在岸邊指導學生注意事項,讓學生自己漂流。前一種我們明顯看出教練也是主體,只有后一種才是學習過程的“模型”。在這后一種模型中,教練只是個指導者。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在漂流的過程中教練起什麼作用。影響漂流的主要因素有漂流者的身體素質、漂流線路的設計、水文情況、動作的合理性等等,還有一項不能忽略,即漂流者的自信心等心理方面的因素。以上諸因素都是教練干預的因素,但無論怎麼干預,漂流的實踐者都不是教練。我們為什麼不厭其煩的分析這個問題呢?因為在教育教學的具體過程中,我們教師總容易坐錯了位置,沒有去履行教練的職責,而是頻頻坐在船頭,作為主體帶着學生漂流起來。具體表現是教材嚼得過爛,知識點分析得過細,教學過程的設計太精密,教師導一步,學生走一步,學生的思路緊緊被控制在教師預先設計好的線條上,教師成了旅遊團中那個排頭拿小旗帶隊的導遊,學生就象旅遊團的隊員一樣,好看不好看都得看,愛看不愛看也得看,看不看都不能隨便離隊。更可怕的是這些已經成了我們評價一堂好課的標準。
應該這樣理解:主體性就是自主性。就象漂流一樣,整個漂流的過程都是由漂流者獨自完成的,所有的激流險灘、漩渦暗礁雖然有教練在岸邊大聲提醒,但闖過它、體會它都是漂流者自己的事,也只能是他的事。從自主性這個角度上說,任何學習都是自學,因此好的教師是導學生自學,教師的主導應該導在使學生自主性的完成一個相對完整的學習過程上,而不是陪學生走完一個過程。因此,教師應該導方法,導信心,導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因素。也就是說,教師的主導是依附在學生的主體上的,越是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也就越體現出了教師的主導性。
從本質上講,學習應該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因為學習是源自人自身發展的本質需要,如同出於自身的生存需要必須飲食。飲食,歷來被人們看成是一件快樂的事,而且從來沒有停止過對飲食內容和形式的探索和追求。但為什麼學習這種活動卻普遍成了一件痛苦的事情了呢?其主要原因,就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喪失了主體地位,成了教師手中擺布的木偶。沒辦法,就只好用書山有徑、梅花香來之類的話來勸勉。假如學習真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情,我們難以想象人類會有今天的進步。
我們越來越感覺到:實施素質教育是個很艱難的過程,難就難在素質教育不僅僅是個方法,其核心在於教育者的思想。思想不轉變,再好的教材也沒有用。新教材只是一個“發麵引子”,即酵母,剩下來的活兒,就是藝高膽大的面點師了。
關於主體性的哲學思考——兼談小學新語文教材特點 相關推薦:

相關推薦
- ·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預習
- ·人類的哲學思維是如何產生的
- ·弘揚學生的主體性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 ·弘揚學生的主體性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 ·怎樣認識語文教學的綜合性——學習《語
- ·談談小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 ·小學語文教師工作總結
-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 4
- ·小學語文教學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集
- ·小學語文教學-----分層推進 分類
- ·進可攻退可守——兼職創業之美好理想
- ·中學作文教學思維訓練初探
- ·四個哲學思辨探討企業人本管理
- ·哲學思維與人文素質的提高
- ·哲學思維:無形而巨大的自主創新資源
- ·鄧小平哲學思維方式的特色
- ·成功闖蕩淘寶網的哲學
- ·摩托羅拉公司留住人才的哲學
- ·創業經驗:猶太人經商和立業的哲學
- ·費雪的哲學:返樸歸真
- ·老漢賣報紙的哲學
- ·思維的哲學定義
- ·論稅務管理實務中的哲學與方法
- ·抄底的哲學
- ·技術創新主體論:技術創新哲學研究的開
- ·語文學習科學思維的十二法
- ·小學新教師年度個人總結
- ·創新教育 構建小學英語教學新模式
- ·語文教學工作總結——第一學年度
- ·當前語文教育的癥結所在——窒息創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