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讀後感之《史記》讀後感(3)
手機:M版 分類:創業學院 編輯:小熊
《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開始,“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稱。
《史記》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歷史。全書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作者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使《史記》成為中國第一部,也是最出名的紀傳體通史。
《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同時,《史記》還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魯迅稱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無論在中國史學史還是在中國文學史上,都堪稱是一座偉大的豐碑。史學方面姑且不論,文學方面,它對古代的小說、戲劇、傳記文學、散文,都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首先,從總體上來說,《史記》作為我國第一部以描寫人物為中心的大規模作品,為後代文學的發展提供了一個重要基礎和多種可能性。《史記》所寫的雖然是歷史上的實有人物,但是,通過“互見”即突出人物某種主要特徵的方法,通過不同人物的對比,以及在細節方面的虛構,實際把人物加以類型化了。在各民族早期文學中,都有這樣的現象,這是人類通過藝術手段認識自身的一種方法。只是中國文學最初的類型化人物出現在歷史著作中,情況較為特別。由此,《史記》為中國文學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在後代的小說、戲劇中,所寫的帝王、英雄、俠客、官吏等各種人物形象,有不少是從《史記》的人物形象演化出來的。
在小說方面,除了人物類型,它的體裁和敘事方式也受到《史記》的顯著影響。中國傳統小說多以“傳”為名,以人物傳記式的形式展開,具有人物傳記式的開頭和結尾,以人物生平始終為脈絡,嚴格按時間順序展開情節,並往往有作者的直接評論,這一切重要特徵,主要是淵源於《史記》的。
至於直接取材於《史記》的歷史小說,那就更不用說了。在戲劇方面,由於《史記》的故事具有強烈的戲劇性,人物性格鮮明,矛盾衝突尖銳,因而自然而然成為後代戲劇取材的寶庫。據統計,僅現存的元雜劇中,就有十六種是取材於《史記》的,其中包括《趙氏孤兒》這樣的具有世界影響的名作。已經失傳的類似作品,當然更多。到後來的京劇中,仍然有許多是取材於《史記》的,如眾所周知的《霸王別姬》等。
在傳記文學方面,由於《史記》的紀傳體為後代史書所繼承,由此產生了大量的歷史人物傳記。雖然,後代史書的文學性顯著不如《史記》,但其數量既浩如瀚海,如果將其中優秀傳記提取出來,也是極為可觀的。此外,史傳以外的別傳、家傳、墓志銘等各種形式的傳記,也與《史記》所開創的傳記文學傳統有淵源關係。
在史傳以外的散文方面,由於魏晉南北朝及初唐時期駢文盛行,《史記》的影響尚不是很明顯;中唐以後,由於韓愈等人所倡導的古文運動、北宋歐陽修等人所倡導的文體革新運動,以及明代前後七子所倡導的文學復古運動等等的不斷推動,《史記》的影響日益增長,被推崇為與駢文相對的“古文”的崇高典範。唐宋八大家,明代的歸有光,乃至清代的桐城派、陽湖派散文家,無不規模《史記》的文章。
名著讀後感之《史記》讀後感(3) 相關推薦:

相關推薦
- ·名著讀後感之《史記》讀後感(2)
- ·名著讀後感之《史記》讀後感
- ·名著讀後感之《吶喊》讀後感(3)
- ·名著讀後感之《吶喊》讀後感(6)
- ·名著讀後感之《吶喊》讀後感(5)
- ·名著讀後感之《吶喊》讀後感(4)
- ·名著讀後感之《平凡的世界》讀後感
- ·名著讀後感之《孫子兵法》讀後感
- ·名著讀後感之《飄》讀後感
- ·名著讀後感之《于丹〈論語〉心得》讀後
- ·名著讀後感之《紅與黑》讀後感
- ·名著讀後感之《狂人日記》的三層解讀
- ·《史記》讀後感
- ·名著讀後感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有感
- ·《史記·高祖本紀》讀後感(2)
- ·《愛的教育》讀後感(3)
- ·《阿q正傳》讀後感(3)
- ·四大名著之《水滸傳》讀後感
- ·四大名著之《紅樓夢》讀後感
- ·教育名著讀後感
- ·外國名著讀後感七篇
- ·教育名著讀後感《給教師的建議》
- ·教育名著讀後感《愛的教育》
- ·《紅樓夢》讀後感之反彈琵琶晴雯篇
- ·2009建國60周年讀後感(3篇)
- ·名人傳讀後感(300、500、800
- ·《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9)
- ·《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5)
- ·《安徒生童話》讀後感(2)
- ·《圍城》讀後感(6)
- ·《圍城》讀後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