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制度創新與發展
手機:M版 分類:創業學院 編輯:石頭
中小企業制度創新與發展
據統計,全國工商註冊登記的中小企業已經超過1000萬家,約佔全部註冊企業數的90%;中小企業工業總產值和實現利稅分別佔全國的60%和40% 左右,特別是90年代以來,70%以上的工業新增產值是由中小企業創造的。因此,大力發展中小企業是促進我國經濟快速穩定增長,實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最佳途徑。筆者試就當前中小企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希望能從制度創新的角度尋找其發展途徑。
一、中小企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我國中小企業雖然有了巨大的發展,但就企業本身而言,其組織結構和產業結構都不盡合理,特別是近年來由於市場疲軟、機制不活、資金不足、人才缺乏、信息不靈等原因,致使中小企業結構調整的問題沒能得到根本解決,主要表現在:
(一)技術水平落後,產品檔次低、更新換代慢
據國家對365家中小企業的1157種主導產品情況的分析,產品的平均生命周期為12.73年,比國有大企業的10.5年還高出2.23年。其中 70年代之前投產的產品有293種,佔25.32%。按產品水平劃分,達到80年代中期末或90年代水平的產品有752種,佔67%,其1/3的產品處於 80年代初以前的水平。因此,中小企業產品合格率低,產銷率低,產品積壓嚴重,經濟效益差。
(二)低水平重複建設,結構趨同
低水平重複建設,導致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也是市場經濟不成熟的突出表現。在我國,這種情況不僅表現在中小企業與大企業之間的重複建設和重複投入,也表現在中小企業自身的重複建設和重複投入。縱觀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走勢,不少行業的生產經營困難與這種低水平的重複建設密切相關。各地為了自身的利益,盲目上項目,搞建設,例如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紡織行業,其中很多中小企業是重複建設,儘管國家一再強調調整產業、產品結構,棉紡、毛紡壓錠,低水平的生產能力還是過剩,導致全行業虧損,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本世紀初,直到去年才實現全行業扭虧。儘管如此,我國紡織行業的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仍是當前的首要任務。
(三)專業化水平低,生產方式落後
市場經濟是社會分工的產物,其本質是通過社會組織實現專業化、協作化和社會化,形成競爭與合作的利益驅動機制,追求合理利用一切資源滿足人們消費的社會形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經營務必強調“少而精、少而專”。但在我國,大多數企業包括中小企業是“大而全,小而全”的全能型企業,效率低下,生產方式落後。例如機械工業產品種類多,最適合於組織專業化協作生產,然而我國的機械工業企業絕大多數是全能型企業,專業化水平低,企業之間組織聯繫鬆散,缺乏較為密切的協作配套關係,致使大企業難以從小企業獲得低成本、高質量的零部件和中產品,中小企業難以從大企業得到資金、技術和管理方面的支持。因此,企業無法通過專業化分工與協作提高效益。
(四)管理方式單一,官僚主義盛行

相關推薦
- ·企業的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
- ·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
- ·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齊頭並進 有效結合
- ·中小企業制度化管理進階
- ·債券回購的創新與發展
- ·中小企業制定戰略的原則及選擇模式
- ·企業制度的規範創新
- ·科學發展觀之制度創新
- ·發展現代農業哪些需要制度創新
- ·以制度創新推進金融創新
- ·日本實用新型專利制度與發明專利制度的
- ·民營企業制定薪酬制度時的三大忌諱
- ·對“現代企業制度”的再認識
- ·煤老闆的現代企業制度
- ·日本企業制度的演進
- ·關於企業制度建設的思考
- ·新《公司法》具有七項制度創新
- ·制度創新經典小故事
- ·風險投資的制度創新意義
- ·用制度創新激發活力
- ·社會主義的制度創新
- ·用制度創新促效能提高
- ·制度創新需把握哪“四性”
- ·項目管理的制度創新
- ·史正富:傾向自主制度創新而不是轉軌
- ·關於管理制度創新問題的幾點思考
- ·制度創新的內動力
- ·中小企業:創新激活發展
- ·創新:企業制勝的“寶典”
- ·中小企業應充分重視企業發展戰略
- ·模仿創新與民營企業創新戰略選擇